在佛山,处处可见醒狮的身影:祖庙内每日都会响起醒狮表演的喝彩声;商铺开业少不了狮子采青的重头戏;但凡国际龙狮赛事少不了佛山醒狮……作为首批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佛山醒狮,正在重新焕发光彩,醒狮文化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高峰时期。
40多年前,佛山人对醒狮文化认同度普遍不高。什么原因让佛山醒狮技艺从民俗活动一跃成为国际体育竞技,不仅市民、企业热捧,佛山也乐于对外推广呢?
非遗学博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谢中元多年研究佛山醒狮文化。他认为,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与民众的积极参与、投入与共建,让当代佛山醒狮在表演程式、传承方式、发展方向等方面出现了渐进式发展与变迁,释放出与时俱进、变中出新的活力,彰显了佛山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高度融合与发展。
文/佛山日报记者束维
传承 从“瑞狮”到“醒狮”
在很长时期,舞狮都是民众用以娱神、自娱与娱人的民间活动。
据谢中元考证,早在汉代,西域狮舞就传入中土;至宋代,民间出现了与武术结合的“狮豹蛮牌”狮舞。宋金时期,狮舞随移民南迁,而有了南狮、北狮之分。狮舞在南传过程中与岭南诸多习俗相混合,生成了一些风承中原、俗承广府的特征,“如南狮狮头扎有一角,以粤剧中的三国英雄人物脸谱为造型基础,舞时动作威猛,鼓乐激昂,令人振奋。”
明代,南狮承袭狮舞蕴武的传统,融入南拳功架,至明末,南狮呈现出岭南地域鲜明的特点。因清政府禁教抑武,习武者以“寓武于舞”方式延续尚武传统,融南派武术于舞狮身法之中,促成“狮武合一”。从晚清至民国时期,广东拳师既习拳又舞狮尤为普遍,每间武馆都设有狮会。南狮具有求吉辟邪功用,曾被人称“瑞狮”。
“瑞狮”在粤语中与“睡狮”谐音,随着1900年后“中国先睡后醒论”的广泛传播,逐渐被改为“醒狮”。据《申报》 记载,1917年女子工艺学校筹款会引入“广帮北城侯醒狮会”,目的是通过表演“睡狮猛醒”来“唤起同胞”。之后,广东醒狮团陆续在上海“放气球展期”“精武体育会十周年纪念”等展会庆典上出现,被赋予唤醒中国、唤起同胞的使命。“醒狮”之名自此沿用至今。
西樵人黄飞鸿以武术、狮艺闻名于世,其飞铊采高青、竹梯青等技艺开创了醒狮技艺先河,他还在广州十三行开设“宝芝林”武馆授徒,助推醒狮技艺持续传承传播。民国前中期,佛山醒狮道具生产的成行成市,从侧面佐证了醒狮之风盛行。
学术界普遍认为佛山是醒狮起源地。中山大学民俗学专家叶春生曾谈到,佛山是岭南醒狮最核心的分布地之一,“岭南舞狮,以佛山为最有名……岭南狮头的制作,也是以佛山为最著名”。
发展 醒狮竞技走向规模化规范化
中国近现代史的时代变革,对民俗文化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佛山醒狮也不例外。“如果说,明清至民国,佛山醒狮滋养于佛山古镇经济富庶、人口增长、迎神赛会兴盛的生态环境,那么,近40年来,佛山醒狮逐渐从传统民俗向体育竞技转变,身份属性趋于杂糅。”谢中元总结道。
1982年佛山恢复举行大型秋色赛会,自然少不了醒狮助兴。这次巡游一连四晚,每天路线不同,其中在石湾路段的巡游尤为壮观。庞兆升和他的师傅曾被邀参加巡游舞狮表演。他回忆道:“大家积极性很高,卖力地表演,围观的群众给我们欢呼鼓掌……”当年,就连相对偏远的高明区杨梅镇也举办过大型醒狮活动。据《高明文史》载,当时杨梅公社的40多头醒狮齐齐参加比赛,观看民众达4000多人。由此可见佛山醒狮的独特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醒狮队伍参与到商业活动中,同时也暴露出“传统醒狮派别众多,各拥其技,其动作重复、气氛沉闷的表演,难以满足民众对醒狮的现代审美需求”等问题,加上醒狮群体缺乏统一的技艺规范以及交流共享的平台,对醒狮的变革与创新呼之欲出。
将醒狮文化引入规范化的体育赛事,佛山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关润雄是一个重要的推动者。上世纪80年初,时任南海县体育局群体股股长的关润雄在南海组织建立了全国首个地方性的武术龙狮协会,让醒狮传承群体有了交流、互助的平台。
1984年,关润雄编写了《南海区舞狮比赛规则》。自1986年起,南海县运动会增加醒狮武术赛,南海辖区内的里水、官窑、平洲、九江等地也举办同类镇级比赛。由此,醒狮比赛激发了基层醒狮组织和醒狮人的热情,各镇街普遍接受竞技观念并将醒狮变为赛事。
由农民组成的男、女龙舟队和醒狮队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屡夺金牌,醒狮成为佛山体育的品牌,政府也加大醒狮比赛的投入。1995年,国家制订龙狮运动竞赛试行规则并组织了龙狮裁判员培训,并在广州举办首届全国龙狮锦标赛,标志着醒狮正式成为竞技体育项目。
“佛山醒狮竞技朝着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舞狮人从过去的业余参与者,逐渐成为职业化或半职业化的舞狮人。”谢中元谈到。
兴旺 民间沃土滋养行业良性发展
据《佛山市志》统计,1985年至2002年,南海龙狮队在国际性的龙狮大赛中14次夺冠。2002年10月南海获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授予“中国龙狮运动之乡”称号。佛山因醒狮文化丰富、醒狮运动繁盛,于2009年获得国内首个“中国龙舟龙狮运动名城”称号。
醒狮赛事屡屡夺冠,也带来醒狮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不仅狮队的生存境遇趋好,扎狮行业也迎来了存续机遇。佛山狮头扎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黎伟说:“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狮头扎作最兴旺,珠三角、港澳、东南亚一带,企业开张、宗族祭祀、村社庆典等场合都要舞狮,国际性的专门比赛也不少,需求大,佛山有二三十个师傅扎狮头。”
不仅如此,政府部门以及企业投入支持醒狮竞技活动。《佛山市城区志(1984-2002)》载,上世纪80年代佛山城区已有60多个醒狮队,其中以佛山市第二运输公司、佛山乐器厂、佛山纸箱厂、佛山体育馆醒狮队、佛山工人文化宫南国雄狮队等醒狮队阵容最齐整、最有名。上世纪90年代起,醒狮运动变为高桩采青表演。《三水县志》载,改革开放后,武术和醒狮列为重要传统体育项目。1984年春节,县举办首届狮队进县城贺岁活动,有28队狮队参加,以后成为每年一次盛会。《佛山市石湾区志》记载,2000年,张槎莲塘企业家陈锦桃投资创办富威龙狮武术健身会,2001年、2002年澜石季华铝材厂分别以15万元、25万元人民币资助佛山龙狮运动协会举办了“季华铝业杯”南粤狮王之王争霸赛、“季华铝业杯”广东省第三届龙狮争霸赛;2002年鹰牌控股有限公司资助40万元,协助石湾举办了“鹰牌陶瓷杯”中国首届粤港澳台狮王争霸赛……
从舞狮、扎狮到用狮,醒狮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状态,醒狮文化传承人感受到来自国家和地方的推动力。佛山醒狮省级非遗传承人何狄强谈到:“过去舞狮只是业余娱乐活动,现在舞狮除了当作增强体质的体育项目外,还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我们参加国际、国家级比赛或到国内国外表演,政府都会给予支持。”
共识 醒狮不只是竞技更是文化
2006年,佛山、广州、遂溪等地申报的广东醒狮作为“传统舞蹈”类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目前,佛山醒狮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3人,市级非遗传承人共有19人,非遗保护使得传承人对于醒狮文化属性的认知逐渐清晰,无论是狮队负责人还是非遗传承人,都表达了“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醒狮不只是竞技更是文化”“传承醒狮文化的使命更重了”的观点。
挖掘传统醒狮套路、举办传统舞狮赛成为不少醒狮人的共识。鸿盛馆舞狮队顾问梁旭勇谈到,“传统武馆的醒狮狮头重,程式复杂,学传统狮要先学功夫。现在很少人练传统狮,会跳高桩的人不一定有功夫,没功夫,是练不好传统狮的。”
72岁的佛山醒狮市级非遗传承人庞兆升担忧道:很多年轻队员上桩、跳桩、飞桩很厉害,但醒狮不光是梅花桩,还要讲人狮合一,要传神,这些是积累了上千年的文化,好多年轻队员不了解真正的精髓,“传统狮艺中的狮子滚绣球、蟹青、盘凳青、高青、蛇青等濒临失传的套路也亟待保护”。
对此,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关宏认为,非遗是一种活态化保护,佛山醒狮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融入时代发展,获得很好的社会效应。佛山醒狮应该坚持两条路发展,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保护力量,保护传统的根脉和核心;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传统技艺适应社会发展或市场竞争,适应时代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醒狮列入是支持弘扬的岭南文化代表之一。“佛山作为岭南醒狮最核心的分布区域之一,在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中承担着先行先试、开拓创新的使命。”谢中元认为,未来,佛山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契机,推进醒狮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凝聚岭南地区人文精神的重要纽带。